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2003 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启示

作者:不详  来源: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04年03月31日 09:35  浏览: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委托,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于 2003 年 12 月 10 日至 2004 年 1 月 10 日对全国 28 个省、市、自治区的 570 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少量的普通本科院校的高职学院、成人高校,进行了 2003 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截止 2004 年 1 月 10 日,共收到 28 个省市自治区 347 所高职高专院校 ( 近 19.4 万名高职高专毕业生 ) 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反馈。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毕业生就业率 (6 月底一次派遣就业率和 12 月底的实际就业率 ) 、未就业率和不就业率等三个项目。各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未来三年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就业情况预测,也作为这次调查的内容。

从就业情况看高职教育 3 大特点:培养模式创新 开展产学合作 拓宽就业渠道

   面向需求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调查表明,部分高职学校、专业之所以能保持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办学有特色,就业受欢迎。

   特色,就是区别于其它普通高校的一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是全新的形态,教学体系改革的目标是能力本位的方向。这种不可替代性的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解决或正在解决着因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而带来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工艺、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匮乏的需求矛盾。

(1) 从专业设置切入,力求实现 “ 产销 ” 链接

   调查表明,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环节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要求。很多学校搭建与市场需求这一链接的第一步,就是从专业设置切入。专业设置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行业、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决定该专业设置与否。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应运而生,如 “ 会展策划 ” 、 “ 微电子技术 ” 、 “ 软件工程 ” 、 “ 商务日语 ” 、 “ 商务韩语 ” 、 “ 通关管理 ” 、 “ 工程监理 ” 、 “ 产品营销与商业策划 ” 、 “ 机电技术操作 ” 、 “ 数控技术 ” 、 “ 模具制造 ” 、 “ 机械电子 ” 、 “ 眼镜技术 ” 等 —— 这是很多学校保持较高就业率的一个必备的前提条件。

   通过这种产销链接的形式,学校专业设置的定向是明确的,专业建设的目标是清楚的。同时,由于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进行专业调整、改造,同样需要这种产销链接的形式,给予专业建设以新的内涵。很多学校一些传统专业的改造、专业外延的扩大、专业内容的整合、专业方向的拓展,甚至一些专业的撤销或停止招生,同样是这种产销链接的形式在发挥着作用,如 “ 秘书 / 计算机应用与维修 ” 、 “ 纺织工艺 / 工业外贸 ” 、 “ 机械设备及自动化 / 工业外贸 ” , “ 机电一体化与市场营销 ” 、 “ 服装工艺与国际贸易 ” 、 “ 广告设计与企业策划 ” 、 “ 纺织品检测与国际贸易 ” 等复合型专业的设立,以及 “ 仓储管理 ” 调整为 “ 物流管理 ” 、 “ 国际商务 ” 调整为 “ 报关与国际商务 ” 、 “ 国际贸易 ” 调整为 “ 国际贸易与日语 ” 等情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些专业瞄准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培养用人单位急需的技术、工艺、管理、服务岗位的应用性专门人才,所以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能找准就业方向,较快地进入到工作岗位。

(2) 从培养模式做起,努力打造订单培养方式

   调查表明,很多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做起,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努力打造订单式的培养方式,在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方面迈出了卓有成效的步伐。

—— 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结构安排正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内进行调整,取而代之的是 “2+1” 的模式 ( 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训 ) 、企业介入的方式 ( 即根据企业需要,调整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 、课程整合的方法 ( 即调整部分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增加技术基础课,安排技术含量高的实训课程 ) 等。

—— 实施订单培养试点。鉴于一些学校的办学管理体制本来就隶属于相应的产业集团,他们积极利用这种天然的联系纽带,进行订单式的培养试点;另外一些学校瞄准市场需求,主动根据用人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包括实施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等各方面的调整,适应了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性专门人才的需要,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进入职业环境,适应技术要求,安心岗位工作,用人单位非常欢迎这类订单培养方式。

—— 推行毕业设计、岗位训练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方法。以往的毕业设计方法正逐渐被毕业设计、岗前训练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 “ 三合一 ” 方式取代。毕业设计环节大都放到企业中去进行,同时进行上岗前的训练,企业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毕业生并作为企业接收的考察过程。

—— 开展各种技术竞赛、科研训练等活动。无论是教育部与信息产业部每两年一次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还是各省的技术、技能大赛,高职高专院校逐渐成为主角。高职高专学生通过参加比赛,参与竞争,提高了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一些高职高专学生积极参加由教师承担的科研与科技服务等活动,对提高自身的实际技能起到了促进作用。这种社会性的竞赛,尤其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和学生,正在受到用人单位的特别关注。

(3) 从双证培养入手,搭建企业需求人才的桥梁

   双证培养在一些建校时间较长的高职高专院校早有实践,并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取得了很大成效,一些学校的毕业生接受双证书培养的比例达到 90% ,推动了毕业生的就业。

—— 逐步扩大提高 双证书培养制度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些学校由原来起步阶段 ( 技术等级培训 ) 初、中级的 3-5 个工种,逐步扩大到以中、高级职业资格培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 10-20 个职业岗位,从而加大了培训的技术含量,提高了适应要求。

—— 逐步引入规范 双证书培养制度从无到有,现已在更多的学校内实行。但是,每个专业如何对口社会需求以及实施哪几个相应的职业资格培养还在摸索,这是一个尚需逐步完善、健全的工作领域。目前,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的学校正在深入进行研究、调整,其结果会是专业性更突出,适应性更明确,对毕业生就业会更具有拉动作用。

—— 逐步纳入计划 随着双证书培养制度的不断完善,高职高专院校在总结自身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将双证书培养制度化,即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安排,组织评估,检查双证书培养的实际成效。目前,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安排的,均为试点时间较长、具有工作基础且社会基本认可的一些职业岗位资格证书。

   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在一些学校做得很有成效。如在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的内蒙古自治区, 2003 年 7 月初全区 2000 余名高职毕业生的签约率仅为 36.7% ,而青城大学毕业生此时签约率为 100% 。原因是,青城大学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进行技能培训, 313 名毕业生在校两年内共考取了 1327 个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整合资源 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离不开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而产业、企业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巨大可利用资源。调查结果反映,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高职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他们通过积极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提高了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

   初始阶段 —— 一般性的参与合作。企业参与接收学生实习、选用优秀毕业生、给予一些资金支持、开展联谊等活动。从调查中反映出,这类较浅层次的合作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局影响不大。

   过程之中 —— 协助性的介入合作。企业介入高职教育的办学过程,参与新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开发、课程开发、毕业设计与论文指导等环节,同时接收毕业生实习训练。这种协助性的介入合作,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了推动与促进的作用。调查表明,很多学校都采用了这种方式。

   最终目标 —— 互动性的产学合作。学校、企业共同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这种形式是在前两种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的互动性产学合作。这种深层次的合作,是将学生培养全过程的绝大部分内容由学校、企业合作完成,企业已经成为 “ 育人主体 ” 的一部分;学校主动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企业发展活动,协助企业完成营造 “ 学习型企业 ” 的任务。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做到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共享。这种形式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已初见端倪,并赋予了合作双方更积极、更有活力的合作空间。当然,这种形式目前只是在少数一些学校和具有行业主管隶属关系的学校内能够实施,但它无疑会在更大程度上推动订单培养方式的实施。

   拓宽渠道 扩大毕业生就业的领域

   随着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高职高专毕业生而言,走向基层,走向一线,走向西部,这应该是必需的。

   调查结果表明, 2003 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既有国企、三资企业、事业单位,又有民营、股份、个体等企业,而后者愈来愈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在基层,在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就业岗位主要是一线的技术、工艺、技能方面的管理与操作人员。

就业状况反映 4 大问题:办学不适应社会需求 地域差异影响就业 突发情况延缓就业 尚未得到社会认同

   调查表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学校办学不适应社会需求

   一些学校与专业之所以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与市场需求脱离,无论是办学指导思想,还是人才培养模式,都沿袭了普通高校的传统办学思路,其根本点是没有面向市场需求,没有把就业作为导向。

   地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就业率

   调查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需求是大的,前提是毕业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反之,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本身对人才吸纳的能力有限,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依据对 2003 年 12 月底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新疆为 60.8% ,四川为 64.6% ,安徽为 61.64% ,而北京则为 84.5% ,广东为 88.9% 。

   突发情况延缓了毕业生的就业

“ 非典 ” 疫情在一定时间内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特别是导致了一些服务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好。

   另外, 2003 年是我国 1999 年本科扩大招生后的首届毕业生就业年,本科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冲击,影响了就业率。

   社会不认同高职高专学历

   调查反映出,社会对高职高专的认识还是存在着很多偏差。在许多地区的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声明 “ 高职高专毕业生免谈 ” 。这种情况既有高职高专不适应需求的一面,也有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用工制度、毕业生待遇等因素的影响。而现实的情况是:各个行业 ( 基层 ) 急需大量的具有实际技能的新生劳动者,而大批高职高专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己发挥作用的岗位。

2003 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实际状况

   根据 347 所高职高专院校的有效数据统计,截止 2003 年 12 月底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 87.6% ,未就业率平均为 11.7% ,不就业率平均为 0.7% 。其中, “ 就业率 ” 项目中 5 个具体栏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签约率平均为 56.8% ,待签约率平均为 18.4% ,上岗率平均为 7.7% ,升学出国率平均为 11.2% ,自主创业率平均为 5.9% 。

   此次调查还反映出, 2003 年 6 月底的毕业生一次派遣就业率平均为 60.9% ,未就业率平均为 37.9% ,不就业率平均为 1.2%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 2003 年 12 月底较 6 月底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大幅攀升。

   另据此次调查反馈的 347 所高职高专院校统计资料表明, 2003 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90% 以上的学校有 153 所,占调查反馈学校总数的 44.1% 。其中,对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较高的专业调查统计,就业率在 95% 以上的专业共有 383 个。

   同时,部分高职高专院校 2002 年 12 月底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 2003 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较 2002 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有一定的提升,增幅为 1.9 个百分点。

   另外, 2003 年 12 月底与 6 月底高职高专男女毕业生的就业比,调查统计分别为: 1.22∶1 和 1.29∶1 。调查表明,由于管理方法的不同步,毕业生的就业率不等同于签约率。

   高职高专毕业生往往首选三资、大型企业等用人单位,之后再向民营、私企等中小企业应聘,其签约时间必然拖后;同时一些民营、私企根本不办理就业协议,这样的情况出现了:一方面毕业生已经走入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仍然没有办理协议手续。

   有的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达 90% 以上,而此时的签约率仅为 1% ;一次就业率高出同期签约率 10 倍、 20 倍、 30 倍的院校在广东并不是少数,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广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东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广州市职工大学、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等。这说明,签订就业协议已不再是毕业生就业与否的惟一标志。

2003 年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

   数控机床操作,汽车维修,生产线设备维护,微电子技术组装、检修,机电设备管理、调试、安装、维修、操作,生产线操作,功能测试技术,品质检验,生产工艺,计算机应用,会计,酒店管理,农资经营,农产品加工,园林绿化,民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监理,产品营销与商业策划,通关管理,各类综合文秘,各类艺术设计岗位。

未来三年高职专业需求情况

   根据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提供的情况,下列地区未来三年的专业需求较大。

   华北地区 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广告设计,文秘,物业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建筑装饰,数控技术等。

   东北地区 工业电气自动化,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物业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数控技术,装潢,农业实用生物技术,畜牧兽医,保护地园艺,平面形象设计,建筑装饰,市场营销,旅游酒店管理等。

   华东地区 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数控技术,电气技术,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电子工程,机械制造,旅游管理,工民建,市场营销。

   中南地区 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模具制造,数控技术,机械电子设计、制造,汽车维修,工民建,建筑装饰,艺术设计,市场营销,宾馆管理等。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04年03月31日 09:35

版权所有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

Baidu
map